• 从《一馔千年》说起,探索中华古代饮食文明足迹
  • 来源:花姐影院 人气:加载中 更新:2022.11.29


最近,央视播出的文化类节目《一馔千年》,从古代典籍中挖掘食谱,复原久已失传的美食,探究古人饮食之道,受到观众的喜爱和追捧。在笔者看来,《一馔千年》这类脍炙人口的饮食类电视片并不仅仅是一个综艺节目,它通过一批年轻人探索古代饮食之道、饮食之美的方式,把对美食的追求链接到人类文明最深厚的基础上面。它还是一把钥匙,使观众在快乐中增添对丰富、精美、优雅、热烈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兴趣,通过美妙的探索之旅,挖到我们饮食文化之根,“吃”出今天饮食中的文化内涵。


饮食文化是人类文明的基础


阳光、空气、水和食物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四大要素。人类获取食物的方式,特别是火和工具的使用在促进人类进化方面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渔猎、畜牧和种植造就了多种文明。小麦和稻谷紧随人类迁徙的脚步,把更高文明传到世界每个角落。人类文明的足迹,可以通过饮食、食具和生产工具加以判断。


浙江浦江上山遗址作为“远古中华第一村”,是中国农耕文化村落的源头之一。在此发现了水稻收割、加工和食用的较为完整的证据链,是世界最早的稻作农业遗存,重新修订了对世界农业起源的认识。同时发现的上山文化彩陶是迄今发现的世界最早的彩陶,也是人类最早的饪食具。


北方的粟黍文明也是中华文明起源的重要基础。大地湾遗址人类骨骼稳定同位素证据表明,约在距今五千九百年时,黄土高原的粟作生产逐渐替代黍作,成为主要农作物形态,促进了人口快速增长和文明发展进步。


华夏祖先对获取食物抱有宽广的胸怀和精准的拿来主义。除本土农畜品种外,还从世界各地引进新品种,如小麦、土豆、玉米、番薯、番茄、大蒜、辣椒、芝麻等。华夏文明是在立足本国又吸收外来的情况下发展起来的。


最早饪食具——陶器的发明,被看作旧石器时代进入新石器时代的标志。除上山遗址发现的万年彩陶外,在距今七八千年前的河北磁山文化遗址中发现了陶鼎。距今四千年前的二里头夏代遗址出土了青铜爵。从先秦到两汉,各类饪食具名目多达百种,铁质、漆质饪食具逐渐得到普及。唐宋以后,瓷器成为普遍应用的饪食具。明清时期景德镇瓷器名扬四海。


“灶者,生养之本”。在距今六七千年前的河姆渡和半坡遗址中发现了原始灶。春秋虎形青铜灶带有烟囱。汉代青铜“龙首灶”有三个灶眼,上置甑釜。汉陶灶模型带有山墙。北宋后,河东、开封将煤用于烹饪燃料,出现了“入羊炉”、镣炉、“铫”(火锅)等。清代出现了焖炉、明炉。炉灶改进提高了烹饪效率,促进了饮食文化的发展。


汉魏以前,人们在席上跪坐吃饭,称为“飨”。南北朝时出现高足坐具,束腰凳、方凳、胡床、椅子逐渐取代坐席,唐人垂足而食。桌椅出现后,改分餐制为合餐制。一日三餐(一朝食、两燕食)最早是帝王专利,普通人一日两餐(朝食曰饔;夕食曰飧)。到唐代,普通人也变一日两餐为三餐。随着南北朝唐宋政治中心的南移,大批北人南下,南北方烹饪方式和观念汇流,中国烹饪文化发生巨大转变。


宋代都市集镇食肆大兴,酒楼、食店、茶坊遍布。《东京梦华录》《清明上河图》描述东京汴梁“八荒争凑,万国咸通,集四海之珍奇,皆归市易,会寰区之异味,尽在庖厨”的盛况。南宋临安素食、北食、南食、川食等专业风味餐馆问世,出现上门服务、分工合作的“四司六局”和专供富家雇佣的“厨娘”。磨、油、酒、酱、糖等作坊日益品牌化。元代饮食业出现了来自世界各地的风味菜肴,烹饪各环节基本定型,调味品多达数十种,出产于希腊的南乳香“马思荅吉”在元朝宫廷里也得到应用。明清食品种类、加工水平、烹调技术达到很高程度,用料珍贵,注意造型,重视“祖制”,原料、配伍、烹制程式化。清代出现爆炒,对菜肴创新影响很大,勾芡、吊汤技术成熟,还出现了堪称绝技的扬州瓜雕,南北风味各流派定型发展。


饮食文化是传统思想的源泉


中华饮食思想主要体现在饮食与自然、伦理、政治、地域、养生、技艺、文化的关系方面。用博大精深来形容,毫不为过。


讲礼仪,重人情。“民以食为天”;“食色,性也”;“饮食男女,人之大欲存焉”;“夫礼之初,始诸饮食”。中华饮食文化首先重视饮食作为人类自然本性的基础作用。


饮食立于礼。礼者,天地之序也。宴饮是礼仪,是外交,是文化。古人祭祀宴饮,农事宴饮,燕礼、射礼、聘礼、乡饮酒礼等无事不宴。周代天官冢宰管理宫廷饮食。宴饮中区分高低、贵贱、内外、尊卑、亲疏、长幼、男女之序,明确君臣、父子、兄弟、夫妇、朋友关系。周人列鼎而食,“天子九鼎,诸侯七,大夫五,元士三也。”“贵者献以爵,贱者献以散;尊者举觯,卑者举角。”《尚书·洪范》提出“农用八政”,食为“八政”之首,是社会安定,国家富强的基础条件。


春秋战国以降,诸子对饮食的主张也出现了“百家争鸣”:儒家主张饮食精细,“食不厌精,脍不厌细”;墨家倡导饮食节用,“足以强体适腹而已矣”;道家饮食体现朴素自然,合于养生,“恬淡为上,胜而不美”;法家要求饮食去豪奢、崇节俭;阴阳家和医家讲究阴阳平衡、四气五味;杂家通过烹饪调和以求“至味”;佛教强调饮食尚素,戒杀生。伊尹、老子也都以饮食比况治国之道,“治大国若烹小鲜”。


尚调和。主张“和与同异,和如羹焉”,应用“芼及醯醢盐梅”等五味和羹。调和以水为始,“凡味之本,水最为始”;讲究火候,“唯在火候,善均五味”;计量调料,“调和之事,必以甘酸苦辛咸”;调和有度,“久而不敝,熟而不烂,甘而不哝,酸而不酷,咸而不减,辛而不烈,淡而不薄,肥而不腻”;把握其变,“鼎中之变,维妙微纤”;追求“味甘”,“甘”指甜嗜熟悦鲜,味甘即美,在饮食时得到愉悦,享受美感。


尚品味。至味是清淡。“人莫不饮食也,鲜能知味也。” 古人以尚淡为“知味”,以淡味为“至味”,《老子》:“为无为,事无事,味无味。”明陈继儒《养生语》:“试以真味尝之,如五谷,如瓜果,味皆淡,此可见天地养人之本意,至味皆在其中。今人务为浓厚者,殆失其味之正邪?”清李渔《闲情偶记》:“吾谓饮食之道,脍不如肉,肉不如蔬,亦以其渐近自然也。”


知味是适口。宋代苏易简说:“物无定味,适口者珍。”范仲淹说:“家常饭好吃。”陆游喜欢家常饭、自在茶,说:“只将食粥致神仙。”郑板桥说:“天寒地冻时,穷亲戚朋到门,先泡一大碗炒米送到手中,佐以酱姜一小碟,最是暖老温贫之具。”


知味要知“味外之美”,要在体会饮食之外的审美指向、心灵寄托和无穷意味。《淮南子·说山训》说:“知味非庖也。”唐代司空图提出“味诗”观,要知“味外之旨”。他以饮食作比喻,认为饮食之美,味在“咸酸之外”。苏轼在此基础上,提出饮食“味外之美”:“惟有天然之珍,虽不甘于五味,而有味外之美。”南宋林洪《山家清供》记载一百多道菜肴饮馔,大多以山家蔬笋为食材,名雅味真,诗清意远,正是追求“味外之美”。


讲究“饮食趣味”,包括色、香、味、质、趣、情、礼、寄、境等,再加上器、雕等,饮食文化成为多种趣味的综合体验。


医食相通,重在养生。周设食医。《黄帝内经》:“五谷为养,五果为助,五畜为益,五菜为充。”唐孙思邈《千金药方》认为,“夫为医者,当须先洞晓病源,知其所犯,以食治之,食疗不愈,然后命药。”物候出产不同,要因地制宜,清钱泳《履园丛话》:“同一菜也,而口味各有不同。如北方人嗜浓厚,南方嗜清淡……清奇浓淡,各有妙处。”


探索饮食文化要重视对古籍的挖掘


中国古代涌现出大量烹饪、食疗、食理、茶酒、备荒等专著,总结了中国饮食文化的基本理论和实践经验,存到现在的尚有200种左右。至于记载在经史、方志、诸子、文集中的饮食思想、故事、典章、物产、文辞等,用浩如烟海来形容也是很贴切的。


先秦杂家代表作《吕氏春秋·本味篇》,记载伊尹以“至味”说商汤故事,是中国最早烹饪名篇。《楚辞·招魂》记载祭祀食物种类丰富。两汉《四民月令》《西京杂记》《方言》《释名》《说文解字》中都有饮食记载。


魏晋至唐五代饮食专著反映了中华饮食文化的发展。曹操《四时食至》、北魏崔浩《食经》、南北朝《食经》《食次》、段成式《酉阳杂俎·酒食》等保留至今。北魏贾思勰《齐民要术》内对食谱颇有记载。唐陆羽《茶经》是世界第一部茶书。


宋元饮食专著反映了中华饮食文化的成熟,宋朱肱《北山酒经》是我国较早的酒学专著。林洪《山家清供》是素食文化成熟的标志。元忽思慧《饮膳正要》特别注重饮食与营养卫生的关系。元倪瓒《云林堂饮食制度集》反映元代无锡地方饮食风格。元佚名《居家必用事类全集》介绍汉、回、女真菜点,保留了宋代肴馔制法,在烹饪史上影响较大。


明清饮食专著更具地域、综合、养生、食理、食趣等特点,标志着中华饮食文化走向高峰。海宁人贾铭寿所著《饮食须知》记载了360多种食物相反相忌、性味及饮食方法。平江人韩奕《易牙遗意》是今天苏州菜鼻祖。明松江人宋诩特擅松江之味,所著《宋氏养生部》分类细致。李时珍《本草纲目》收录大量食药原料。清秀水人朱彝尊《食宪鸿秘》收录400多种调料、饮料、菜肴、面点等制法。清袁枚《随园食单》列14单326种点心菜肴,饮食理论冠绝一时。《醒园录》《调鼎集》《素食说略》等也都是清代的饮食名著。此外,从汉代以来,药膳、食疗、食禁等也保留在大量古籍中,需要加以挖掘、整理和利用。


中华饮食文化博大精深,远非寥寥千言可以囊括。笔者只是要说明,物质遗产、思想文化和典籍文献是我们挖掘传统饮食文化的根基和脉络,而尚存于世、活在祖国大地每个地方、每个人手中心里的丰富的饮食技艺和文化享受,则是我们最珍贵的生命记忆。饮食文化的美妙就在于,它是我们天天都要接触和感受的生活和生命的一部分,也是我们与家庭、社会和古人联系得最深刻的记忆。饮食造就了人类,产生了文明,必将永远伴随人类成长。挖掘传统文化,也是创造新文化的重要手段,这应该就是《一馔千年》等文化专题节目的创作者和参与者所盼望和实践着的。(作者系中国国家图书馆常务副馆长)


上一篇:纪录电影《追光万里》: 追随光影而行的心灵旅程

下一篇:《风吹半夏》曝角色剧照 赵丽颖眼神坚毅无所畏惧

相关资讯

  • 2022.11.14B站播25年前电视剧《真命小和尚》被华策起诉据天眼查App显示,近日,华策影业(上海)有限公司与上海宽娱数码科技有限公司侵害作品信息网络传播权纠纷一审民事裁定书公开。
  • 2023.12.27《潜行》曝终极预告 林家栋变卧底刘德华遭背刺近日,电影《潜行》路演来到沈阳,总制片人李亚平,演员林家栋、彭于晏、朱鉴然现身映后互动。影片也发布了终极预告和终极海报。预告中,大毒枭林阵安(刘德华 饰)化身法外狂徒,展示了极致的“疯”和“狂”,通过直播大量倾销毒品,嘴上说着怕死、手下杀人没停过,最后甚至亲手拿起枪射向围捕的警察。
  • 2023.12.27《海王2》发布正片片段 海王兄弟联手对战黑蝠鲼近日,《海王2:失落的王国》发布全新片段,弟弟奥姆率先迎战黑蝠鲼,却错估对手的实力,被一拳打倒在地,这一画面在影院中也将观众逗得开怀大笑。随后海王亚瑟挺身而出霸气护弟,兄弟二人同心携手与黑蝠鲼缠斗,上演了一场拳拳到肉、张力拉满的高能燃爽打戏。
  • 2023.12.27大鹏谈《年会不能停》角色 孙艺洲神模仿罗永浩12月26日,电影《年会不能停!》在北京举行首映,导演董润年携主演大鹏、白客、庄达菲、童漠男等主创出席映后见面会,与到场观众就影片内容进行了交流。电影《年会不能停!》讲述了标准件厂先进工作者胡建林阴差阳错被调到集团总部,与大厂工作的格格不入却因为种种误会接连升职,并携手人事经理马杰、外包员工潘怡然在公司揭开阴谋的故事。
  • 2023.12.27《一闪一闪亮星星》曝终极预告 万星CP宿命重逢近日,电影《一闪一闪亮星星》发布“你是喜欢的定义”终极预告,向观众展露了属于万星CP的更多甜虐瞬间。张万森(屈楚萧 饰)一直小心翼翼地尝试靠近暗恋的女孩林北星(张佳宁 饰),却始终没有告白的勇气,只能默默关注守护她。而在林北星眼中,张万森也同样是星星一般耀眼的存在。视线相撞时的心动和慌乱,诉说着心底最深的爱意。
  • 2023.12.27扎导《月球叛军》引发观影狂潮 点播率位居榜首扎克·施耐德执导的《月球叛军:火之女》在上线网飞之后,成为了点播冠军。在圣诞节前的一周时间内,12月18日至12月24日间吸引了2390万次的观看次数。成为了网站的冠军。
  • 2023.12.27电影频道融媒体12.27直播《金手指》北京首映礼12月27日18:30电影频道融媒体将直播电影《金手指》“全球一路发”北京首映礼。电影《金手指》编剧、导演庄文强,监制黄斌,领衔主演梁朝伟、刘德华、蔡卓妍,主演任达华、方中信、陈家乐、周家怡等齐聚北京,影迷粉丝现场互动,更有电影频道主持人蓝羽深度对话…锁定六公主直播,为好电影助力!
  • 2023.12.27DNA动了!电影《舒克贝塔·五角飞碟》曝主题曲MV近日,改编自“童话大王”郑渊洁经典原著《舒克和贝塔历险记》,由郑亚旗担任导演并编剧的动画电影《舒克贝塔·五角飞碟》发布主题曲《我们是舒克贝塔》MV,舒克贝塔倾情献唱主题曲,整体画面五彩缤纷也点燃了寒冷的冬日。
  • 2023.12.27用光影追忆伟人!纪录电影《人民万岁》宁夏首映12月26日,在纪念毛泽东同志诞辰130周年之际,纪录电影《人民万岁》在宁夏举行首映。影片以真实丰富的珍藏版历史影像素材为基础,生动展现了毛泽东同志光辉伟大的一生和真挚朴实、深厚浓重的为民情怀。
  • 2023.12.27电影《失孤》原型案人贩子获刑:1人死缓1人无期12月27日,电影《失孤》原型郭刚堂儿子郭振被拐案,在山东省聊城市中级人民法院宣判。
  • 2022.11.30《航海王:红发歌姬》曝水墨风海报 新老角色登场近日,《航海王:红发歌姬》释出13款水墨风角色海报,耀眼的风格让观众瞬间感受到影片激情澎湃的高燃气质。影片将于12月1日正式上映。
  • 2022.11.30真人版《圣斗士星矢》曝预告 星矢新田真剑显身手经典日漫《圣斗士星矢》真人版电影发布先导预告与先导海报,影片由东映与索尼联合开发, 托默克·巴金斯基执导,车田正美编剧,新田真剑佑、肖恩·宾、麦迪森·伊瑟曼、法米克·詹森、尼克·斯塔尔、迭戈·蒂诺科、马克·达卡斯考斯等主演。新田真剑佑饰演圣斗士星矢,麦迪森·伊瑟曼饰演雅典娜式的角色Sienna、肖恩·宾饰演城户光政。

若花姐影院收录的节目无意侵犯了贵司版权
请在留言处留言 我们会在3日内删除侵权内容,谢谢。